
生物学论文_五道峡自然保护区优势种兽类
文章目录
0 引言
1 材料与方法
1.1 研究区域概况
1.2 相机安装与数据整理
1.3 相对丰富度分析
1.4 年活动格局分析
1.5 昼夜活动节律分析
1.6 昼行性分析
2 结果与分析
2.1 相对丰富度
2.2 年活动格局
2.3 昼夜节律季节差异分析
2.4 昼行性分析
3 讨论
4 结论
文章摘要: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内布设62台红外相机进行野生动物监测.为了解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兽类优势种的时间利用特点,利用物种相对丰富度较高的4种兽类的638张独立有效照片进行活动特征分析,包括小麂(Muntiacus reevesi)、中华斑羚(Naemorhedus griseus)、野猪(Sus scrofa)、猪獾(Arctonyx collaris),结果表明:小麂、野猪和猪獾均为夏季相对丰富度最高,中华斑羚秋季相对丰富度最高,4种兽类均在冬季丰富度最低;3种偶蹄目动物(小麂、中华斑羚和野猪)在不同季节的活动特点相似,整体表现为具有早晨和黄昏两个活动高峰,即6:00和18:00左右活跃度较高,属晨昏活动模式,但不同季节的活动高峰存在一定的提前和延后;猪獾集中在夜晚活动,属夜行性动物.通过对五道峡自然保护区4种兽类优势种活动特征的分析,基本掌握了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的节律信息,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其他动物的监测提供了依据.
文章关键词:
论文分类号:Q958